资料来源:《瞬间》、水生所博物馆网站
1. 矛尾鱼(Latimeria chalumnae)
(来自于百度图片)
矛尾鱼是世界上现生的最古老的鱼类,是一个真正可以被称为“活化石”的鱼类。矛尾鱼隶属于真骨鱼纲总鳍亚纲的空脊鱼目,是总鳍亚纲鱼类唯一的现生种类。其化石最早被发现与三亿五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在晚泥盆纪曾一度非常繁盛。在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三叠纪开始逐渐灭绝,自白垩纪以后的七千万年未见踪迹。因此矛尾鱼的发现是二十世纪科学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几乎可以和发现一只活恐龙相比。为科学工作者探索四足动物的起源与寻求从鱼到人的演化过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
矛尾鱼的另外一个名字叫作拉蒂迈鱼(英文Latimeria的音译)。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名字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1938年12月22日,一艘名叫“阿里斯蒂”号的南非拖网渔船,在非洲东海岸的东伦敦到西部外海大约73米的深海中,捕到一尾长约1.5米,重约57.6公斤的怪鱼,渔民们把它送给东伦敦博物馆。当时正值圣诞节,延长了邮寄时间,南半球的夏季使未加防腐处理的鱼腐败。博物馆管理员库特内.拉蒂迈小姐根据外形画了一张草图邮寄给英国的生物学家史密斯教授。史密斯教授发现它属于早已灭绝的总鳍亚纲空棘鱼目。它的形态与同类化石比较,没有太大的变化。为表彰拉蒂迈小姐的这一重大发现,该鱼被命名为拉蒂迈鱼(Latimeria)。从后,许多学者在非洲沿海四处寻找,一直无处寻觅。1952年12月20日晚,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方的科摩罗群岛朱安岛附近146米的深海中捕到两尾拉蒂迈鱼。此后,这种鱼在科摩罗群岛附近不断被发现,至今共捕获90多尾。
矛尾鱼的外貌与大多数现生鱼类相似。但鳍的结构非常特殊。各鳍均具发达的肉质柄,内具中轴骨骼,鳍梢的各个小骨骼依附着中轴骨和身体相联接。其内骨骼的排列方式及形状和原始四足动物——鱼石螈的四肢骨十分相似。尾鳍具有一个突出的中轴,形如长矛,故又称其为矛尾鱼。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总鳍鱼类是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主要依据:一、总鳍鱼类具有与原始四足类相似的附肢骨胳;二、它的口盖上具有作为肺呼吸道所必需的内鼻孔。根据化石推想,它的胸鳍和腹鳍应具有支撑身体和调节运动的功能。1954年11月2日在安朱安岛附近255米的深海中捕到第八尾矛尾鱼,并在捕鲸船上生活了19个半小时,现场观察其行为,发现它的胸鳍几乎能做各方向的转动和支撑的姿势。这证实了由鳍演变到四肢的推论,也支持了总鳍鱼类是四足动物的祖先的观点。
矛尾鱼的鲈骨不存在内鼻孔。科学家们认为它的内鼻孔和具有呼吸功能的大气鳔都在适应深海生活的过程中退化消失。这证明总鳍鱼类发展的初期,分为两支,一支是扇鳍鱼类,包括骨鳞鱼和孔鳞鱼。它们不断地适应陆地环境,进化为两栖动物类,向前发展终于进化到人类。另一支空棘鱼类,始终未能离开水,它的后裔存留到现代只剩下矛尾鱼这一种。
受矛尾鱼不存在内鼻孔的启发,有些地质古生物学家重新研究总鳍鱼类的化石材料,发现以前所描记的“内鼻孔”实际上并不存在,它是假定祖裔关系影响下的一个观察错误,再加上所有的总鳍鱼类都具有特殊的颅中关节;于是对总鳍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结论提出了质疑,人们正期待着这种仅存于世上的总鳍鱼类——矛尾鱼,为研究从鱼到人的进化历程,提供更多的自然信息。
2. 白暨豚
(《瞬间》中白暨豚的生活照片P54-P55)
白暨豚(baiji, Lipotes vexillifer),我国特有的水生哺乳动物。仅生活在长江里。其存在可以追溯到中新世和上新世。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但其依然保留着2000多万年前的一些古老生物的特征,被称为“活化石”,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有人称之为“长江中的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之一。
白暨豚分布于我国长江自三峡的黄陵庙以下,一直到长江口,以及沿江的大型湖泊和较大的支流中。上世纪50年代时长江中尚可见到较大群体,但此后白鳍豚的数量却急剧下降,在沿江湖泊和支流中消失,长江中的个体己不足100只,仅残存在长江中游的枝城到南京一段。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1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中被列为濒危种。
3. 江豚
(《瞬间》中的江豚的生活照片P65、P83)
江豚(finless porpoise,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俗称江猪、海猪。江豚是一种近岸分布的小型鲸类动物,海洋和淡水环境中均有它的存在。海洋中,它在北至日本、韩国沿岸、南至印尼瓜哇群岛沿岸,西至波斯湾沿岸均有分布。淡水中,它在长江中下游也有分布。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豚被称为长江江豚,一般认为,长江江豚是由海洋进入长江定居的,与白暨豚相比是后来者。因此,江豚的分类属于鼠海豚科,不属于淡水豚类,而长江江豚作为鼠海豚的唯一一个淡水亚种,在长江中休养生息,也是够特别的了!与白暨豚的外形不同,长江江豚有着黝黑柔软的皮肤,流线型的身躯,迷人的眼睛,光滑而浑圆的小脑袋,没有背鳍,像个笨头笨脑的胖小伙子。与白暨豚一样,长江江豚面临着人类活动的威胁,数量正在急剧减少。如果说,白暨豚已经“功能性灭绝”,那么长江江豚还有救,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4. 扬子鳄
(《瞬间》中的扬子鳄的生活照片)P138-139 P146-147 P148-149 P152-153 P156-157
扬子鳄(Chinese alligator, Alligator sinensis),亦称作鼍,俗称猪婆龙、土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鳄之一,成年扬子鳄体长很少超过2.1米,一般只有1.5米长,成体重量约36公斤。扬子鳄身体分为头、躯干、四肢和尾。全身皮肤革质化,覆盖着革质甲片。背部呈暗褐色或墨黄色,腹部为灰色,尾部长而侧扁,尾长与身长相近,有灰黑或灰黄相间条纹。四肢较短而有力。头扁,吻长。扬子鳄虽然生活在水中,分类上却属于爬行动物。它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扬子鳄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在生存数量非常稀少、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在杨子鳄身上,至今还可以找到史前爬行动物——恐龙的许多特征。所以,人们称扬子鳄为“活化石”。扬子鳄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我国还在安徽、浙江等地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扬子鳄人工繁殖已获成功,其重返大自然的研究正在进行当中。
5. 中华鲟
(《瞬间》中的中华鲟的生活照片P122-123)
中华鲟(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又称鳇鱼,在分类学上属硬骨鱼;又因其内骨骼多为软骨,体表多被覆着硬鳞亦将其列为软骨硬鳞鱼类。身体长梭形,吻部犁状,基部宽厚,吻端尖,略向上翘。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公元前1000多年的周代,中华鲟被称为王鲔鱼。中华鲟是世界上最大的硬骨鱼类之一,最大体重达680公斤,体长可超过4米。中华鲟是生长速度最快的鱼种之一,世界鲟鱼类中分布最靠南的种类,也是鲟鱼中生殖洄游距离最长的鱼类之一。中华鲟还是最能“忍饥挨饿”的鱼类之一,它在生殖洄游进入淡水,产卵后又回到海洋。往返行程近万里的近两年时间里,完全不进食!中华鲟的生殖能力强大,产的卵不仅数量多,可达30万—120万粒卵,而且颗粒大似黄豆。然而,受到栏江大坝的阻隔,中华鲟洄游产卵的路线被切断,种群数量正在急剧下降。尽管人们采取了人工放流等补救措施,但未见明显效果。子二代的繁殖也尚未成功,中华鲟的前途令人担忧。
6. 白鲟
(来自于淡水鱼类图集)
白鲟(Chinese paddlefish, Psephurus gladius),又称作中华匙吻鲟,体长为2-3米,体重200-300千克,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属匙吻鲟科。另名为中国剑鱼,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在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之为鲔。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千斤腊子,万斤象”之“象”即指白鲟。生长迅速,个体特大,曾记录过体长达7米者。分布于长江、钱塘江。
栖息于江河中下层,有时进入大型湖泊。健游,性凶猛,主食鱼类,也食虾、蟹等。春季在长江上游产卵。是著名的珍稀鱼类,为我国所独有,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春季溯江产卵。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是中国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现资源量逐年明显下降,面临濒危,有“水中大熊猫”之称。